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处 >> 课题管理 >> 正文

通知公告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020年度校级课题《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 作者:于庆 | 点击量:[]

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应用广泛的现代教学模式,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目前缺少实际可操作的完整教学案例。如何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有效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发挥“混合式”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关键。本研究借助智能手机及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的实践探索,将为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手机  混合式教学  数学课堂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之王”。数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并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冯•诺依曼有句名言:如果有人不相信数学是简单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生有多复杂。数学家恽之玮曾说过,真正的数学并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快速给出答案。数学更应是一种思考和表达工具,而不应仅仅一种计算工具。数学不是发明而是发现,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比其他任何语言都更适合用来描述这个世界。如保罗·洛克哈特在《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中所言: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1]

一、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教学的背景

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线上教学兼具信息量大、沟通便捷、统计迅速、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方式。但是线上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劣势明显,不能完全取代学校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课后作业难以得到及时解答等等[2]。因此,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融合起来的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广泛的现代教学模式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学生中也早已普及。人们利用智能手机进行QQ聊天,刷微信朋友圈,上淘宝购物,看电影,打游戏……,即使是成人对手机的巨大诱惑尚不能免疫,更不必说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了,校园里随处可见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刷手机的“低头族”[3]。在课堂上,学校与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杜绝学生玩手机,如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统一上交至教室前面的手机袋,就这样有的学生还会准备两个手机,一个上交一个留在身上。

师范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数学知识储备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的培养方向更是偏重于学前、音乐、美术等专业能力,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如何将智能手机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手,发挥“混合式”课堂教学的优势,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引向深度学习,是本研究思考的关键。

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手机成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为教学服务,不仅让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还使学习效果统计和学情反馈更加精准及时,既顺应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由原来提心吊胆地玩手机,变成光明正大地玩手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更加开放、直观、快捷、高效。

二、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是指借助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利用智能手机下载移动学习平台APP,在数学课堂上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利用手机APP软件为学生推送导学单并推荐经过广泛搜集并精心筛选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预习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测试依据测试统计结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就能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4]课上教师利用智能手机APP移动学习平台将线上和现场互动结合起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智能手机间的多元互动交流对话,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形式。课后,师生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上继续交流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惑,完成并上传作业。教师可以在线上及时批改作业并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正。针对学生发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发线上的交流和讨论,及时查缺补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研究

知易行难,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目前缺少的正是实际可操作的完整教学案例。所谓“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是指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为主旨、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融入具体知识教学的案例,包括教学的缘起、设计、改进、实施、反馈和评价整个过程。要研究出一个理想的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既要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资源和学习互动平台,也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1.选题与准备

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的选题取决于日常教学的进度以及研究团队对相关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课题确定以后,研究团队还要基于智能手机,对有关教学主题的线上海量教学资源: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进行搜集、筛选、截取、整合,并合理应用于教学。除了网络资源的搜索查找,研究团队成员还需要进行文献检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同一课题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利用智能手机实现教学效果,确保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完成文献研究后,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

2.研讨与设计

课堂实践教师汇报自己的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团队成员根据教学目标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设计展开研讨,研讨的主题有教学目标、线上资源选择、手机软件的安装应用、资源的合理运用方式等。首先是教学目标,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融入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使用智能手机。因此,研究团队成员在分析和讨论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在设计中使用智能手机?不用智能手机是否一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智能手机在教学设计中有没有发挥独特的作用?智能手机的使用是否有其独特价值?其次是线上教学资源的选取。任何一个课题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所有资源都适合用来进行课堂教学。因此,研究团队需要研讨哪些优质的教学资源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其理论依据有哪些。再次是智能手机的合理运用方式。教师采用何种应用方式,要看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师生对智能手机互动教学平台的熟练程度。最后,根据团队研讨结果,课堂实践教师对其教学设计的初稿进行改进,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往往是经过多次研讨和改进后才最终形成的。

3.实施与评价

教学设计形成之后,教师要试讲一次或多次,试讲将在正常的数学课堂上完成。然后正式公开上研讨课,研究团队成员及其他同行前往观摩。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完成一份问卷,并另择适当的时候,选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看法。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研究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4.整理与写作

课堂实践教师负责完成一份课堂实录,并在研究团队成员的指导下,撰写完整的课例论文,课例通常由引言或背景、线上资源及其运用、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反馈和结束语五部分组成。

1)引言:引言交代课例研究的背景。为什么要基于智能手机进行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围绕所教的知识点,对教材、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归纳、提炼一些不足和问题,说明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交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线上资源及其运用:概述相关主题的线上资源,交代线上资源的选取、剪裁、加工和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3)教学设计与实施:按照教学环节来写,应有必要的教学片断,重在教学过程的再现。

4)学生反馈:呈现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结果,并作分析。

5)结束语:总结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提炼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教学所起的作用。反思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不足,展望未来。

基于智能手机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可以消除智能手机对课堂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2]。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借助智能手机及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数学课堂教学课例的实践探索,将为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保罗·洛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8.

[2] 张育智,占玉林.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成功关键问题探析[J].大学教育,2021.3.

[3]李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智能手机课堂运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5.

[4]顾泽慧.基于智能手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19.2.


上一条: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展示 下一条: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新教育”理念下五年制高职班级制度管理研究》成果展示

关闭

备案号:苏ICP备 08012367号-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市内乘坐19路、11路附线、95路在师范学校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

邮编:221116 邮箱:xzgdsf@126.com 联系电话:0516-83507463  网站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