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想写《跟随煥岭自驾游》,但至今未成,因为主旨为向内求索和向外探寻的根据,也即最终我想阐明的重点和中心还未在脑中成立,其实也即我的困惑,故至今未动起笔。
近日偶见我当年摘抄之笔记,其中《孟子·告子下》篇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且有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谈及:“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我直到三十多岁,除了出生地和台北,也没去到过别的地方,就像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他那个小城镇。往外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向内求。”
足不出户却洞悉宇宙人生的伟大哲学家康德,我也早已听说过。这位德国大哲,他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从未走出过自己的出生地德国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並以教师为终身职业。他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並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调和了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当然,向内求索、挖掘深刻且大胆披露者,当数被托尔斯泰称为 “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的思想家,著名的《忏悔录》作者卢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者之一。
还有我认为的“奇人”,坐着輪椅的渐冻恶疾病人霍金,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在此就不多说了。
我为啥困惑?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虽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是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就是大展宏图,学以致用。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学子的信条。
当然今人也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解释,即努力读书,行万里路,增加见识,了解各地民情,更好地融入社会,努力让自己的才干过人,並让自己的所学,在工作中充分体现,理论结合实际,成绩斐然,成为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
那么到底是向内求索好呢,还是向外探寻高?于我开始有些困惑,如今好像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因为继续看我的另一些摘抄,竟然发现,过去向内求索和向外探寻的比例显而易见,诸如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等,都是靠“行路”而写出了鸿篇巨著或取得了重大发现。
当然这也还要看各人所处环境、条件和自身志向、意志力等等等等。这恐怕是另一论题吧?不是我这小小随笔隨意便可道清其中之重大意义的,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想法用法,答案不可能统一。
不朽的德国诗人和思想家歌德,曾有如下四句谜一般的小诗:“无所谓内,无所谓外,因为,内就是外,外就是内。不要迟疑,抓住这个神圣的公开的秘密。”
其实我们每人每日每时都面对着一个看得见的外部世界,也即人对于自然,每时每分每秒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它增加、减少或改变好的、坏的物质形态,如今外部和内部都己经非常丰富了!古人说“上天入地”和我们当年的口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现如今都已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这是否是“内”的“外射 ?难怪歌德有四句谜一样的诗句!因为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的工作,给原来的“宇观”、“宏观”、“微观”又加了两个层次:“渺观”和“胀观”。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又一次飞跃吧。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默默无闻地从事“内部宇宙”的探索,即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思想宇宙”。人的思想在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整理分类,任何词语、想象和不同记忆,都能从众多的起点中的任何一点,经过浩瀚的思想航线到达结论的终点。人的思想过程是百万、亿万个神经细胞高度组织的结果。机器人的出现正是对内探索的硕果,如今各类机器人频频亮相,不用我在此装内行赘述了。
说实话,当初我只是因为看到某朋友在微信中表达 “我喜欢煥岭的旅游所见”之意思,而想为我懒于外出周游各地,也未写旅游见闻而寻找借口而已。
我曾写过《乐水》一文,因为我其实就是个“旅游即度假”之人,我总是无意周围环境之外部美,却喜深入其间呼吸和感受,沉浸其中,哪怕呆坐,或叫打坐入定。意游、神游,使身心与美景、环境、天地万物合而为一,那才是我所谓的真实旅游,也即我虽身处户外却用身体全心感受以“向内求索”呢。曾经的那次,我想到黑格尔主义者:能从“无”中生出“有”来。世界上根本没有空无一物的空间和时间,在那看起来是空白的地方,实际上充满着最活跃的希望。为此,旅游常成为我沐浴于“满是希望”之地。
当然我至今“内心”得还很不夠,“外射”得也很勉强。在群体中生存的个体的所谓“内心世界”,是需要不断地挖掘再挖掘才存在的。如今退休20多载,正是深挖内心且外射之时,这不仅是创作,也是生活!
我想, 这是否是旅游能写出“游记”之文和“度假”感受之文的缘由呢?
—— 2022年11月1、2日草于上海皇都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