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处 >> 资料整理 >> 正文

通知公告

2011年省“名师团送培”小学品德培训专家讲座材料精选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 作者:培训处 | 点击量:[]

孙彩凤:“道德观与品德课教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工作。

专家说:一、道德教育有三重梦境,分别指:境一:植入一种道德标准,以之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境二:植入一种道德思维逻辑,以之成为学生思想的模式;境三:植入一种道德思想的力量,以之成为学生追求道德与进行选择的动力。

二、用真宗劝学的例子指出教材中的常见道德逻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三、教材中常见的道德逻辑的局限性。例如结果论道德逻辑的局限性:道德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不是道德本身有价值,而是那个结果是我想要的。如果我的结果实现了,那么这个道德对我就不重要了, 如勤奋,如节俭, 如爱学习,如谦虚, 如道德是回避某种后果的手段,不是道德本身可敬畏,而是我不想有那样的坏的结果。如果坏的结果(可能)不会发生,那么就可以不讲道德 道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与某些结果相关,因而只有工具性的价值。

汪凤炎:“科学看待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含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侧重德育心理学)。

汪教授提出,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如鸟之两翼,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慎重科学运用。美德是一种知识或者智慧,但不是与化学、物理等一样的知识与智慧,它是与情感、态度、信念、意志综合在一起的知识与智慧,是个体化的知识,是体认之知。 如果诚实、守信、谦虚、勤奋等知识不能与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意志结合起来,就不是道德知识,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不对学生的选择与行为发生太多的影响。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要用科学的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左兆军:“回归生活的品德教学”

南京市小学高级教师方峥嵘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徐州市高波老师执教苏教版《我掉了一颗牙》,参加培训的学员有幸观摩到两堂高质量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左兆军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评课,指出:“这是回归生活的品德教学,学校课程在于营造一种教育生活”:

教育生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思考自我,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自我成长与生活、社会中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式与途径,形成对自我、生活与社会的基本的情感、态度、与认识,并以之为自己生活的指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

上一条:省义务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小学数学研修专家讲座内容精选 下一条:初一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梳理解读

关闭

备案号:苏ICP备 08012367号-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市内乘坐19路、11路附线、95路在师范学校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

邮编:221116 邮箱:xzgdsf@126.com 联系电话:0516-83507463  网站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