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处 >> 培训简讯 >> 正文

通知公告

2021年徐州市正高后备高级研修班公开课活动简报(第一组)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 | 作者: | 点击量:[]

在徐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和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精心组织下,2021年4月23日徐州市正高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第一组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在徐州市振兴路小学圆满结束。

一、日程安排

二、课堂风采

杨平老师执教二下《蜘蛛开店》

张彩虹老师执教二下《大象的耳朵》

刘晓慧老师执教二下《青蛙卖泥塘》

吕岩老师执教四下《文言文二则》

孙娟老师执教六下《送别组诗》

朱卫红老师执教六下《两小儿辩日》

臧松刚老师执教五下《跳水》

黄晓迪老师执教二下《我是一只小虫子》

崔爱群老师执教四下《铁杵成针》

朱桂金老师执教四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谁的脚最有用》

李泽民老师执教五下《跳水》

拾景玉老师执教五下《手指》

踪红老师执教六下《两小儿辩日》

三、教师评课

踪红:

《蜘蛛开店》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是童话单元。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商店。他先卖口罩,来了一只河马,他织口罩用了一整天。他又改卖围巾,来了一只长颈鹿,他织围巾忙了一个星期。他最后改卖袜子,来了一只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他吓得匆忙跑回网上。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在识字量、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本课内容生动、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此文中因为儿童而融为一体。杨平老师智慧地“以学为中心”教语文。

1.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

杨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我能读正确”“我会读”“我会写”。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我能读正确”环节,以歌谣配合形象的图片,教学多数学生易写错的“商”字;从会读单个生字到会读生词,再到会读难读的词,逐渐提高难度,教师还重点讲授了“露”字在不同情况下的读音,夯实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基础。在“我会读”环节,教师引领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然后自然过渡到通过表演深化学生对“寂寞、无聊”的理解。在“我会写”环节,教师让学生比较课文中两大段文字中相同的部分,把不相同的部分用横线代替,让学生补写,续编故事,指向课后习题的最后一题的解决。

2.巧设表达支架,教学语言运用

杨老师把课后习题的图片,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一一张贴到黑板上。这让学生头脑中有了故事的梗概,黑板上也出现了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此举为学生复述故事设置了支架,学生在讲述故事环节,精彩纷呈,学生达到了对语言内化、重构和运用的目的。

杨老师抓住课文第3、4、5和第6、7、8、9自然段让学生思考:看看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啊?体会童话反复的写法。为了强化运用童话反复的写法,杨老师设置写作支架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续写故事,这样的语言运用,使学生有了对蜘蛛开新店的期待和续编故事的冲动。

感谢杨老师给我们带来一节有生成、有生命力的语文课!

李泽民: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复述。让学生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听了臧松刚老师所上的《跳水》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恰当地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了第一课时的讲授。下面就本课的几点成功,表述如下:

一、教学整体思路清晰。

教者对教材理解透彻,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取乐”“放肆”等词语以及形容处境危险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层次的复述课文。通过创设情景、分析理解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深刻体会孩子身陷险境。创设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故事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言,自信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自主精神。

二、感悟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臧老师的语言非常精练而又充满柔情,学生在激情语言的感染下,采用体会读,感情读,教师范读等形式,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学生把自己置于课文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去观察,一同去感受“平静、高兴、着急、紧张、害怕……”的心情,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语言。

在朗读“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腿不由得发起抖来。”这一段时,进行了品读之后,臧老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加深了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三、巧设情境,锤练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臧老师在这节课上始终不忘语言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本文所列角色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潘老师让学生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找出文中的人物,找出了文本的主线,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孙娟:

通过李泽民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词语的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为学而教。通过帆船图片来理解桅杆、横木、船舱”,简单有效。整合描写猴子放肆的词语,再结合具体句子,并在图上标出桅杆的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明确猴子和帽子的位置,学生对猴子的放肆就有了充分认识。

2.小说,从“人物”入手,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比较合理。老师强调“起因”“经过”“结果”,并让学生一起板书,是为课后练习要求填写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好准备。12岁以前的语文,是务实有效的语文,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语文。

3.思维过程原本是看不见的,但是老师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去了解和推测,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贴近学生,也符合文本。文中的孩子、猴子、水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想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引导学生从人物外在表现去推测他们的思维,从而读懂人物,为后文船长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4.船长的表现确实写得非常简单,这和平时看到的文章不一样。执教者恰恰紧扣住这个不一样,抓住“立即瞄准”这个关键点,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在一瞬间的想法,很好地体会了船长的品质,凸显出了作者写法的高超,也让“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落地。从小说的结果、课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可以看出,船长是重要人物。“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一课后问题无疑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但作者却惜墨如金,只写了船长“立刻瞄准”,他“喊”,他“又喊”。费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先引导学生从猴子、孩子、水手的外在表现去推测他们的想法,特别是联系人物前后一系列的表现和具体场景去推测,学生渐入佳境,知道了人物想法在变、故事在变。而剖析船长的思维过程,则启发学生扣住他在危急关头能瞬间作出正确决定这一点去推测,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想开去,从而展现了船长熠熠闪光的思维火花,加深学生对课后问题的理解,体会到了船长的品质。让思维在课堂闪光,还表现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历练。

杨平:

发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思辩

1.紧扣课标、文体,探寻学习路径

踪红老师教学中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从课题中初知文章大意。然后读通课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读懂课文。让学生联系注释讲文意,师生辩论明道理。熟读能诵。让学生借助图文并茂的板书叙述故事并能背诵。总结全文,拓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古文教学的特点,学生在一点点的学习中渐入佳境。

2.搭建学习支架,发展学生思维

在指导感情朗读的环节,踪老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通过表格让学生对两小儿的观点了然于胸,进而熟读成诵。支架的搭建,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填写表格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填表时理解、梳理、归纳两小儿的观点,借助表格熟读成诵,也是思维再次建构的过程。

人物时间 观点 理由 说理的角度

第一小儿日初出 去人近 大如车盖,近者大 视觉感受

日中时远 如盘㿻,远者小

第二小儿日初出 远 沧沧凉凉,远者凉 触觉感受

日中时近 如探汤,近者热

3. 创设交际语境,引导学生思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小古文的教学没有拘泥于吟诵,而是创设了情境,大胆的让学生现场辩斗,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辩斗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吸收、接纳、再运用的过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不能判断?如此辩斗把课堂通过思辩引向深入。

朱桂金:

今天,坐在学州市振兴小学五楼报告厅内,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品味语文,感受语文;是一次精彩的分享,一次难忘的行走,一次重新的审视。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们喜欢的?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语文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怎样改变以适应当下的语文能力培养?

听了臧松刚老师执教的语文课《跳水》,深感语文人的责任重大。

以语文人的姿态站立在语文课堂上

——听臧松刚老师执教《跳水》有感

《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课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轮船上发生的故事。这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不愧为大作家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沉着、果断、机智一级对孩子深切的关怀和爱,彰显了船长伟大的人格魅力。 臧老师“以言感人、以文育人”的语文人情怀让听者感同身受。

1.梳理脉络,提升概括能力

臧老师设计了分层次的朗读课文目标,引领着学生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逐步深刻了解孩子所处危险境地而不自知。梳理文章脉络过程中,学生的积极表达,自信表现,无不呈现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盎然兴趣。

2.抓住细节,体悟语言魅力

臧老师的课堂语言凝练不拖沓,针对细节描写的点播一语中的,老师能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臧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和学生一起体悟孩子的危险处境,两个关联词更加凸显了孩子命悬一线的状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臧老师和同学们的认知、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语文人的育人情怀。

3.高潮迭起,感受人格魅力

臧老师在课堂上抓住文本的主线,主导者学生乐学、乐问,针对不同语境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这种多向拓展的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跳绳了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感谢振兴小学五(6)班的孩子们和臧老师带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感受!爱语文的学生真的很美!三尺讲台上的语文人也很美!

李泽民:

孙娟老师这节《送别组诗》课,是一节梳理探究课。这节课以下四点非常值得借鉴:

1.整合意识。统编教材共编排了8首送别诗,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孙老师把《赋得古原草送别》还原了送别诗的原貌,并拓展两首送别诗《金陵酒肆留别》《山中送别》,整合成便于结构化积累的古诗词学习单元。这样以集束式文本围绕一个主题探究,材料之间彼此关联,同气连枝,互文印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细致、更精微地感受并思考,“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经验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

2.比较发现。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选择的意象不同,蕴含的情感不同,诗人的表达方法也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异同,发现规律,从而对“送别诗”形成完整的认识。送别诗常见的意象有“柳、酒、水、草”此外,送别诗或表达依依惜别知情,或给予激励劝勉,或表明心志信念。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3.关联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其中,体会情感是难点,有些古诗的情感比较隐晦,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悟到,如果将所学古诗词与古诗词关联起来感悟,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苏教版教材编排在五年级,统编教材编排在二年级,这一届六年级的学生正好错过了这首送别诗。而且,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整首诗都在写景,学生很难感感受到离别之情。教学中,孙老师运用三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情感:1.展开想象,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中蕴含的情感。2.知人论世,结合查阅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中蕴含的情感。3.补充阅读,结合相互关联的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第三种方法,孙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从其一的“月尚残”到其二的“红日当空”,在这漫长的时光中,诗人杨万里陪着友人穿过荷塘,漫步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再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杨万里对友人的不舍、眷恋和挽留之情一下子呼之欲出。

4.学法迁移。“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古诗词也应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读诗中学到读诗之法。在梳理10首送别诗之后,孙老师又给学生拓展延伸了两首送别诗,自学《南浦别》和《江亭夜月送别》其二,并提出明确的要求:1.说说情感表达的方式。2.感悟诗中蕴含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学法迁移,从而进一步巩固送别诗的阅读方法。

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即教学内容知识),有比较大的关系。”所以,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加,其教学形式必须改变,从单篇走向整合是趋势,也是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刘晓慧:

通过听黄晓迪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到以下三点:

1.根据课后问题,确定教学主线。

本课课后第一题:小虫子的生活有意思吗?和同学交流你感兴趣的部分。这是一个统领全文思想内容、高度概括凝练的问题,指向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做好恰当的规整与推论,形成解释。因此,教学时,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小虫子的生活有意思吗?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用“——”画出来。接着抓住“摇摇晃晃、洗干净、去旅行、免费”等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当小虫子不错、有意思。学生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信息到提取隐含信息,形成了解释,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2.字理识字,举一反三。

课后第二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的发现(分两行呈现带月字旁或月字底的词)。本题旨在拓展认识月字旁及月字底的字,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始终怀有一颗好奇与探究的心。因此,黄老师在用一个儿歌总结本课的内容时,非常巧妙地把月字旁的字放字里边。相机出示脑、腹部、腿、脚、胳膊等词,然后引导发现红色的字均为月字旁,认识月字旁的本义,积累一串月字旁的字。

3.朗读训练扎实有效。

黄老师这节课,把朗读训练贯穿整堂课。从指导读好课题,到读好课文中每一句话,都透露出教学的智慧。在指导孩子读好“.......摇摇晃晃......”这一句时,黄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让孩子感受睡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的感觉,然后再让孩子再读,学生就读得有滋有味。在教学中,黄老师带着孩子运用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臧松刚:

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做幕后英雄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前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大家都还是云里雾里地搞不明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的活动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道路上的星光,星光多了,这条路就的明朗了。朱桂金老师执教的这节《谁的脚最有用》整本书的阅读活动课,也是这样的星光,

一、以为是失落中恰是惊喜。

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有点颠覆了我们平常的听课习惯。我们老师听整本书阅读,多数有一个期待,就是想听到执教老师对这本书的内容的一个解读,想听到新鲜的观点,想听耳目一新的言论,最好是执教老师想到的,我们都想不到,或是比我们想的还更深刻,这样就会感觉这个老师又水平,这个老师厉害。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节课,感觉朱老师好像没水平,一点也不厉害。但是恰恰朱老师不对这本书做任何的解读,没有任何新鲜的言论,才是这节课的最大的闪光点,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老师的眼里,只能解读到一面,最多几面,但是如果教师把自己解读的内容教给了学生,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朱老师没有这样做。她是递给了学生一个万花筒,随便学生怎么转,怎么看,看到的是五花八门,各种不同的精彩。于是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眼睛在动,手在动,思维在动,看到了教师没教,学生自己就学到了书中的知识,老师没问学生自己就会提问,老师没答,学生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朱老师的课堂高就高在她做到了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在教读书的方法,她在做学生们的幕后英雄。

二、在“兴趣”上大做文章。

朱老师是如何教方法的呢?我观察到了这几点:

1.尊重学生的兴趣。课前导入的2个问题很有学问,全是站在学生的兴趣角度来问的,但是获益的却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那一个学生。如果今天的作业是请你读一本书,你准备读哪本书?这是在给孩子讲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的机会,也是在激发其他未读过这本书的孩子的阅读的兴趣。朱老师恰当的点评,正是在教学生介绍一本书的方法。假如我们班级举办一次读书推介活动,你会怎样做?这是在给孩子们展示金点子的好机会,也是在教其他学生推荐一本书的方法,也是老师搜集读书活动好方法的机会,一问三得,这问题设计的好!

2.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从看封面图话猜故事开始,孩子们就被这本书吸引了。这就是读小人书的方法,从封面读起猜人物,猜故事。不仅看封面,还看插图,这是小人书的最大特点,引导学生看插图来读故事,有趣又好理解。朱老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遇到的拦路虎,这是小学生的读书方法。接着又让学生来当“朗读者”,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表现欲。让这一部分“朗读者”读了,还不忘让他们提出问题,一边读一边可以提问,进行答案的预测,这是读书的方法。读了故事,还让学生读主要人物的语言,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这是阅读的方法。提出了问题,还让他们自己找找答案,在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有困惑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流探讨,这也是读书的方法。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是值得骄傲的。老师看似没教,却步步都在潜移默化。

3.利用学生的兴趣突破难点。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朱老师先让他们在组内消化解决掉,在把它们想解决却解决不了的问题梳理出来一起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提的,那当然学生愿意参与解决,教师梳理学生的这几个问题:谁留给你深刻的印象?你从哪些细节描写中了解他的?你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你读这本书的收获有哪些? 不也正是我们带学生读一本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吗?同样的问题,这比从教师的嘴中来问,对学生老说,是不是更有的放矢呢?

朱老师的课堂,始终扣住学生的兴趣,拿学生的兴趣做文章,所以学生一直乐在其中。

三、整本书读进去还要读出来。

这本书虽然是知识童话,知识孩子一读便知了,但是童话的作用不仅仅是教知识,对于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如果能把故事再读出来,联系生活中其他相似的情景,比如,书中说的是动物的角,那么动物的耳朵,动物的尾巴、动物的眼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仅仅是动物吗?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别人无法比的长处呢?让孩子们说一说,是不是整本书阅读更有现实意义呢?

黄晓迪

通过听刘晓慧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到以下三点:

1.字理识字,加深印象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形近字特别容易混淆,尤其是“买、卖”,刘老师通过揭示“卖”的字理,指出:人们挑着东西到集市上卖,顺手从路旁折一根稻草插在要卖的物品上,做上标记,打个广告。你看,卖字上面的“十”多像那根插上的稻草。以此引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卖”有了清楚的认识。

2.词语归类,梳理脉络

刘老师出示了三组词语,在纠正字音的同时,巧妙设计学生学习的生长点:第二组的动作词语,指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第三组的词语则体现出泥塘的变化,借此来梳理课文的脉络,把长故事读短,体现出故事发展的脉络。

3.迁移运用,多元练习

刘老师将两次卖泥塘的经过用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高效教学,针对开放式的故事结尾,刘老师巧妙提供迁移支架,指导学生运用支架进行练说:其他小动物会如何劝说青蛙呢?会给他提出哪些建议?引导学生发现烂泥塘的变化,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出名师执教的魅力。

十三位老师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视角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他们风格多样,或循循善诱,或热情洋溢,或凝思启智,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活动精彩纷呈!

每一个课堂都那么独树一帜,每一个课堂都让我们眼前一亮。而学生的真实反馈便是对课堂最好的评价——沉着思考的静默,此起彼伏的交流,侃侃而谈的身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有成长的课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活动,使广大教师近距离地感受名师的课堂,发挥了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继续将“学讲计划”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有生成、有生命力的语文课!

近年来,徐高师连续承担“徐州市正高后备人员高研班”的培训任务,学校领导表示,将继续认真做好培训班的管理工作,确保预设目标任务的达成,并充分发挥好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徐州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上一条:2021年徐州市正高级教师后备教师公开课活动圆满成功 下一条:2021年徐州市正高后备高级研修班公开课活动简报(第五组)

关闭

备案号:苏ICP备 08012367号-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市内乘坐19路、11路附线、95路在师范学校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

邮编:221116 邮箱:xzgdsf@126.com 联系电话:0516-83507463  网站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83号